首先,《幽谷文摘》是什么?
参考[1]介绍了幽谷文摘的原始思路,后来我逐渐将其扩展。简单的说,就是一个Subscribe、Collect、Share and Achieve的过程。
传统方式,打开链接看网页:
普通文摘:https://www.google.com/reader/shared/10980550076962262109
说明:大块的文字平凡地罗列在页面中,想看更多还要点“See more...”,所以我并不推荐这个方式,除非你习惯于此。
扩展文摘:http://friendfeed.com/sainthermit
说明:通过FriendFeed汇总的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包括YouTube视频、Picasa相册。而且这里只是罗列标题,一个页面可以看到30个标题,点开标题可以看到原文,还可以在标题下直接添加评论。缺点就是,由于受GFW的影响,有些正文恐怕你看不到。
其他页面:http://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140873590
说明:由于Facebook中有支持friendfeed的插件,所以你可以通过Facebook看到扩展文摘的内容。还能顺便在“非死不可” 这个大社交网站认识更多朋友。
RSS订阅,推荐采用RSS订阅。
《幽谷文摘》有时更新很快,RSS订阅保证你跟上节奏。
普通文摘RSS源
扩展文摘RSS源
如何订阅
如果你使用任何的订阅器,比如鲜果、抓虾、豆瓣、有道、Bloglines、Netvibes、Google Reader等等,把上面的RSS源提供给订阅器就好了。有的可以直接输入页面地址。详情请看参考[2]。
我只会用Google的,所以以此举例。登陆Google后,点以下的链接订阅,可自选放在自定义主页(iGoogle)或者Google Reader中订阅:
订阅普通文摘
订阅扩展文摘
其实对于使用Google Reader的朋友,除了订阅RSS之外,GR本身自带不错的分享功能。如果我是你的Gmail联系人,我的普通文摘内容会出现在你的GR中的Friends' shared items。不过,这项功能只能在英文版中提供。在“设置”中将“语言”更改为英语 - English即可。
参考:
[1] 希望你愿意与我分享《幽谷文摘》.Hermitage
[2] 什么是订阅(在线视频讲解).任平生(翻译)
20080523
20080514
在黑暗中战斗
- "A thousand nations of the Persian empire descend upon you. Our arrows will blot out the sun."今天下午,满天的雨滴遮住了太阳的光辉,我只好在黑暗中狂奔了。
- "Then we will fight in the shade."
—— 300
下班的时候我决定不带伞了,尽管我常备一把伞在单位。我甚至得意于上车之前与并没有下大。我仍然庆幸这一路上只是阴云密布而没见怎么下雨。
“地震了……”当我快到家的时候,情况已经不妙了。天黑得可怕,隆隆的雷声赛过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公车把我带向了暴雨的中心。我开始后悔如果多跑200m就可能赶上前一趟车,可能不会遭遇下雨。我之前庆幸或者得意的事情现在全部烟消云散。
“不,统率,是敌人的战斗编队。”
“抱歉,我的朋友。不是每个斯巴达人生来就是战士。”到站的时候,雨下得最凶猛。我认出来这是暴雨的前锋,最凶猛,最无情,暴露在其中的人必将浑身湿透。车门开了,冲了下去的都是勇敢的人,我前面的两位妇女畏缩着不敢下车。要知道,这远远不是空降。
“每个士兵用盾来保护他的左侧,由大腿到脖颈。”我当然没有盾,我只有一个手提公文包。他没有那么大,即使我蹲在地上采用防御姿态,它也不能保护我多少。所以我只好用它来挡住落在脸上的雨滴,至少让我在疾跑中看清眼前的道路。至少我能用速度来保护我的背后。到家之后一看,由大腿到脖颈,我的,正面的,都湿透了;就像黑暗与光明的分界线般清晰,背面的大部分还是干的。
“你笑什么呀?”凉好衣服,站在阳台上,看着窗外黑色的天空,看着风雨交加,我忍不住大笑!
“就像你说的。”
“什么?”
“在黑暗中战斗!”
“哈哈哈哈哈哈……”
“今天,斯巴达勇士不会牺牲!”
Technorati 标签: 300
20080512
公车相声
单口相声
坐在我后面的是一位上初中的男生,他旁边的是他的女同学。男生是个小胖子,个头并没有他的同学高。大嗓门加上囔鼻子的共鸣,使他的声音非常具有穿透力。我之所以注意到他的声音,是因为他一直在和同学聊天。
报销
“报销,报销了!……”他一直在兴奋地重复他报销了一笔费用的事情,“一千块,报销九百,嘿嘿,就一百!”原来是保险公司报销了他骨折产生的医药费。十句里面除了有七句是在说“报销九百”,还有三句表达的是当初如何不情愿买保险,结果“不到半年,不到半年啊!”就变成九百块了。兴奋够了,开始给乘客们讲他是如何骨折的。哦,好象他本来只是想给他的女同学讲。
体质
“医生说我非常危险。”他很为此感到骄傲,“他说我的骨头很容易就会骨折”。我赞同医生的观点,他对保险公司来说确实是一个危险人物!也许这也能解释他为什么长不高?虽然在发育上没有优势,但是他同大多数小男孩儿一样,很喜欢打架。只不过聊到打架的时候,他会捎带无奈的说:“哎,我这体质。”
打架
也许保险公司经理的孩子是他的同学,因为我听到:“就我这体质,上次还把某某某给打哭了。”经理的孩子真是心疼家长,他一定不敢还手攻击危险人物。哈哈,也许根本不是这样。
外号
老罗说:“小孩子打架比的是什么?比发育!”由于总有孩子发育慢,他们在打架中总是占劣势,不幸的是,他们不仅输掉打架也输掉了对手的尊敬。小胖子告诉我们,经常被打的家伙被起了外号。鉴于这些外号的龌龊程度,我就不在这里复述了,我只喜欢表示亲昵的外号。当然,身体发育慢的孩子,不一定脑子发育也慢,他们知道以牙还牙,给他们的对手也起了类似的外号。我猜这些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互相尊重了。
对口相声
不仅仅是孩子的世界,大人的世界也一样。就好象更换频道似的,小胖子刚刚停止广播,那边两位成年女性又开始了。我猜他们并不认识,一位三十来岁,另一位比她大个十岁吧。四十多要从三十多的旁边过去好下车,结果不知道咋的就发生了摩擦。每次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这种事情,战斗双方互相侮辱的程度总能让我在这方面的阅历不断刷新,直接挑战我的忍耐力。比如在战斗刚开始,三十多就知己知彼般地祭出了法宝:“你更年期!”我估计四十多的怒气一下就满槽了。
好在我知道其中一位必然在下一站下车,否则我一定忍不住的。除非她们能听从我劝告停火,否则唯一能限制我使用暴力平息这场战斗的恐怕就是这拥挤的车厢了。我知道有人反对我的想法,当四十多下车的时候,我听到一个成年男性的声音:“诶,别下车啊,接着来啊。这大清早,这相声说的!”
三十多一直背对着我,我只能看到她背着一个粉色小书包,这是她上小学的女儿的。小女孩儿就站在她身边,比我更靠近战场。
坐在我后面的是一位上初中的男生,他旁边的是他的女同学。男生是个小胖子,个头并没有他的同学高。大嗓门加上囔鼻子的共鸣,使他的声音非常具有穿透力。我之所以注意到他的声音,是因为他一直在和同学聊天。
报销
“报销,报销了!……”他一直在兴奋地重复他报销了一笔费用的事情,“一千块,报销九百,嘿嘿,就一百!”原来是保险公司报销了他骨折产生的医药费。十句里面除了有七句是在说“报销九百”,还有三句表达的是当初如何不情愿买保险,结果“不到半年,不到半年啊!”就变成九百块了。兴奋够了,开始给乘客们讲他是如何骨折的。哦,好象他本来只是想给他的女同学讲。
体质
“医生说我非常危险。”他很为此感到骄傲,“他说我的骨头很容易就会骨折”。我赞同医生的观点,他对保险公司来说确实是一个危险人物!也许这也能解释他为什么长不高?虽然在发育上没有优势,但是他同大多数小男孩儿一样,很喜欢打架。只不过聊到打架的时候,他会捎带无奈的说:“哎,我这体质。”
打架
也许保险公司经理的孩子是他的同学,因为我听到:“就我这体质,上次还把某某某给打哭了。”经理的孩子真是心疼家长,他一定不敢还手攻击危险人物。哈哈,也许根本不是这样。
外号
老罗说:“小孩子打架比的是什么?比发育!”由于总有孩子发育慢,他们在打架中总是占劣势,不幸的是,他们不仅输掉打架也输掉了对手的尊敬。小胖子告诉我们,经常被打的家伙被起了外号。鉴于这些外号的龌龊程度,我就不在这里复述了,我只喜欢表示亲昵的外号。当然,身体发育慢的孩子,不一定脑子发育也慢,他们知道以牙还牙,给他们的对手也起了类似的外号。我猜这些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互相尊重了。
对口相声
不仅仅是孩子的世界,大人的世界也一样。就好象更换频道似的,小胖子刚刚停止广播,那边两位成年女性又开始了。我猜他们并不认识,一位三十来岁,另一位比她大个十岁吧。四十多要从三十多的旁边过去好下车,结果不知道咋的就发生了摩擦。每次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这种事情,战斗双方互相侮辱的程度总能让我在这方面的阅历不断刷新,直接挑战我的忍耐力。比如在战斗刚开始,三十多就知己知彼般地祭出了法宝:“你更年期!”我估计四十多的怒气一下就满槽了。
好在我知道其中一位必然在下一站下车,否则我一定忍不住的。除非她们能听从我劝告停火,否则唯一能限制我使用暴力平息这场战斗的恐怕就是这拥挤的车厢了。我知道有人反对我的想法,当四十多下车的时候,我听到一个成年男性的声音:“诶,别下车啊,接着来啊。这大清早,这相声说的!”
三十多一直背对着我,我只能看到她背着一个粉色小书包,这是她上小学的女儿的。小女孩儿就站在她身边,比我更靠近战场。
20080506
Google Reader 小变化
Your Stuff
今天发现侧边栏中的这项代替了Shared itmes的位置,而Shared items与Notes成为它的子项,还有相关的小变化。
不过这项功能只针对英文界面,中文界面中我暂时没有看到这个。如果需要更改到英文界面,请找"设置"-"语言"。
Style for your shared items page
Google Reader针对Shared items提供了主题功能,比如有忍者,有海洋。虽然现在的主题并不多,我相信这是一个尝试性的设计,期待将来更丰富。
Notes
可以理解成批注。现在你不仅可以共享,还可以附上你对该文章的想法,就写在Notes里面。
这个批注不仅适用于你已经订阅的RSS项目,也可以通过标签方式给任何页面添加批注。首先在Notes页面中,Reader提供给你一个叫做Note in Reader的链接,请收藏之;而后在你想批注的页面下通过收藏打开这个连接,在弹出窗口中写好批注就可以了。默认状态下,批注会立即出现在你的共享页面,不过你也可以在Notes页面再Unshare掉。
这是一个社会性的变化,也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最后,欢迎访问我的共享页面,我称之为《幽谷文摘》。或者通过FriendFeed访问《幽谷文摘扩展版》。
今天发现侧边栏中的这项代替了Shared itmes的位置,而Shared items与Notes成为它的子项,还有相关的小变化。
不过这项功能只针对英文界面,中文界面中我暂时没有看到这个。如果需要更改到英文界面,请找"设置"-"语言"。
Style for your shared items page
Google Reader针对Shared items提供了主题功能,比如有忍者,有海洋。虽然现在的主题并不多,我相信这是一个尝试性的设计,期待将来更丰富。
Notes
可以理解成批注。现在你不仅可以共享,还可以附上你对该文章的想法,就写在Notes里面。
这个批注不仅适用于你已经订阅的RSS项目,也可以通过标签方式给任何页面添加批注。首先在Notes页面中,Reader提供给你一个叫做Note in Reader的链接,请收藏之;而后在你想批注的页面下通过收藏打开这个连接,在弹出窗口中写好批注就可以了。默认状态下,批注会立即出现在你的共享页面,不过你也可以在Notes页面再Unshare掉。
这是一个社会性的变化,也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最后,欢迎访问我的共享页面,我称之为《幽谷文摘》。或者通过FriendFeed访问《幽谷文摘扩展版》。
20080505
CoD4 另类玩法
这几天玩cod,都是我建主,所以有几个常来的我们都认识了。我们几个竟搞些另类的,比如只用匕首不用枪(当然游戏中的其他人还是爱用什么用什么),或者只用炸药包作半自杀式攻击。我们也不是太认识,就是对id熟悉罢了,也没有语音,也不一定在一波,可是玩起来就相当有乐趣。
匕首
cod中匕首的特点是这样的:中了,一刀毙命;不中就一点效果都没有。匕首还有大约两秒的Cool down,所以两人拼刀的时候,出刀时机特别关键。两个人都是在运动中,基本上只有一个很小的临界范围适合出刀。早了,你伤不到对方,但是进入cd了。晚了,对方刀先扎自己身上了。
有的时候我能听见后面有个哥们拿刀追我呢,可是我都不敢停下来只能向前跑,担心一回头就可能被他追上捅死。最后往往就是我捅死我前面的,我后面这哥们捅死我。昨天用刀用多了……晚上做梦和高中同学打雪仗,场景是一个和cod很环境很像的厂房废墟。虽然是打雪仗,我还是尽量绕到他们背后往脖子里塞雪球……
现在我说的这个拼刀,和我以前喜欢的背刺方式不同。以往我都是寻找敌人防线的漏洞,绕到他们背后出刀,惨死在我刀下的多是狙击手。当然这种渗透玩的时候心里压力很大,一旦被发现,往往就是死。由于用尽费退,枪已经打不准了,结果自己还会郁闷。现在我则大义凛然的冲向敌人(当然还会绕一绕),即使对方发现自己了,我仍然不开枪,而是尽量通过诡异的路线避开子弹,力争最后一刀毙敌。就算死了,自己也觉得很有乐趣:D。wt说我已经把cod玩成"第一视角版盟军"了。
通过拼刀,我发现了以往没有过的乐趣。死亡不再让我感到郁闷了,反而,寻找敌人、潜行追踪,乃至双方出刀的一瞬,都变得非常有意思了。
C4
我对C4用的好的玩家格外心存敬意。C4是这样:右键丢包,左键引爆,最多两个包。包很沉,所以丢不远。如果丢包选手操作不当,经常炸到自己。
有个叫K.O.的,偏爱C4。刚开始ko还老炸到自己,后来他已经让我们培养成非自杀式炸弹人了——能炸别人,自己还能跑开。由于在遭遇战中C4只能近距离引爆,用枪远打几乎完胜。所以为了向KO表示敬意,我见到他之后就要求自己只能用刀干掉他。而且就算我用刀,如果不能在他丢包—引爆这个cd内干掉他,也会被他炸死,最多也是两人同归于尽。
Claymore
可以看到,K.O.并没有把c4当作陷阱用了。其实也对,把C4当地雷的弊端就是要盯着,而且如果包丢的位置不好被对手发现了,他可以用子弹引爆。所以CoD中另外还有一个附件就是专用的地雷——Claymore。
我相当佩服Claymore神出鬼没的玩家,他们已经掌握了这门艺术,他们埋放的Claymore经常出乎意料。那我们怎么对付Claymore呢?有个天赋是专门发现C4和地雷的,但这个太有针对性的天赋大多数时候就是浪费,所以我靠肉眼观察=.=。发现之后如何规避呢?用手雷可以引爆地雷,不过如果手雷炸不到人的话代价太大。用身体引爆不仅浪费时间而且给敌人预警。对于埋放位置不好的地雷,可以直接用子弹引爆,这方法比较好了,但一是浪费时间二是适用面有限。所以我对大多数地雷都采用疾跑应对。
这就要说一说Claymore的特性了。第四滴血中史泰龙引爆地震弹就用的Claymore。它靠感应引爆,但是爆炸方向定向。他有正面和背面之分,我们手持地雷的时候,能看到的一面已经标注了"back",这就是背面。在地雷的背面很近的距离都不会受伤,相同的距离在正面就是致命的。杀伤角度我感觉是不超过180度,而且好像越靠两侧伤害越小。所以埋放地雷是个学问了,大多数常见的地雷都不足以造成威胁,所以疾跑过去就可以冲到背面而避免受伤,或者并不致命。如果你有长跑天赋,一定可以疾跑冲过两个地雷出现在狙击手面前,在他反应过来之前挥刀。
Hot Potato
直译过来就是热土豆。cod中有个挑战项目就叫做Hot Potato,让你手持一个拉弦的手雷,不能丢出去,炸死自己和敌人。最近我完成了这个挑战的三个阶段。这很有意思,一是不能让对手击毙你,二是掐算好手雷爆炸时间。
在我的最后一次热土豆中,我攥着一个手雷跑向三个狙击手。其中一位没看到我,正巧上楼了;其他两位看到我了,可还没等反应过来呢,热土豆就爆炸了,一换二。我很想采访一下两位的心情!这才是真正的自杀式袭击呢。
匕首
cod中匕首的特点是这样的:中了,一刀毙命;不中就一点效果都没有。匕首还有大约两秒的Cool down,所以两人拼刀的时候,出刀时机特别关键。两个人都是在运动中,基本上只有一个很小的临界范围适合出刀。早了,你伤不到对方,但是进入cd了。晚了,对方刀先扎自己身上了。
有的时候我能听见后面有个哥们拿刀追我呢,可是我都不敢停下来只能向前跑,担心一回头就可能被他追上捅死。最后往往就是我捅死我前面的,我后面这哥们捅死我。昨天用刀用多了……晚上做梦和高中同学打雪仗,场景是一个和cod很环境很像的厂房废墟。虽然是打雪仗,我还是尽量绕到他们背后往脖子里塞雪球……
现在我说的这个拼刀,和我以前喜欢的背刺方式不同。以往我都是寻找敌人防线的漏洞,绕到他们背后出刀,惨死在我刀下的多是狙击手。当然这种渗透玩的时候心里压力很大,一旦被发现,往往就是死。由于用尽费退,枪已经打不准了,结果自己还会郁闷。现在我则大义凛然的冲向敌人(当然还会绕一绕),即使对方发现自己了,我仍然不开枪,而是尽量通过诡异的路线避开子弹,力争最后一刀毙敌。就算死了,自己也觉得很有乐趣:D。wt说我已经把cod玩成"第一视角版盟军"了。
通过拼刀,我发现了以往没有过的乐趣。死亡不再让我感到郁闷了,反而,寻找敌人、潜行追踪,乃至双方出刀的一瞬,都变得非常有意思了。
C4
我对C4用的好的玩家格外心存敬意。C4是这样:右键丢包,左键引爆,最多两个包。包很沉,所以丢不远。如果丢包选手操作不当,经常炸到自己。
有个叫K.O.的,偏爱C4。刚开始ko还老炸到自己,后来他已经让我们培养成非自杀式炸弹人了——能炸别人,自己还能跑开。由于在遭遇战中C4只能近距离引爆,用枪远打几乎完胜。所以为了向KO表示敬意,我见到他之后就要求自己只能用刀干掉他。而且就算我用刀,如果不能在他丢包—引爆这个cd内干掉他,也会被他炸死,最多也是两人同归于尽。
Claymore
可以看到,K.O.并没有把c4当作陷阱用了。其实也对,把C4当地雷的弊端就是要盯着,而且如果包丢的位置不好被对手发现了,他可以用子弹引爆。所以CoD中另外还有一个附件就是专用的地雷——Claymore。
我相当佩服Claymore神出鬼没的玩家,他们已经掌握了这门艺术,他们埋放的Claymore经常出乎意料。那我们怎么对付Claymore呢?有个天赋是专门发现C4和地雷的,但这个太有针对性的天赋大多数时候就是浪费,所以我靠肉眼观察=.=。发现之后如何规避呢?用手雷可以引爆地雷,不过如果手雷炸不到人的话代价太大。用身体引爆不仅浪费时间而且给敌人预警。对于埋放位置不好的地雷,可以直接用子弹引爆,这方法比较好了,但一是浪费时间二是适用面有限。所以我对大多数地雷都采用疾跑应对。
这就要说一说Claymore的特性了。第四滴血中史泰龙引爆地震弹就用的Claymore。它靠感应引爆,但是爆炸方向定向。他有正面和背面之分,我们手持地雷的时候,能看到的一面已经标注了"back",这就是背面。在地雷的背面很近的距离都不会受伤,相同的距离在正面就是致命的。杀伤角度我感觉是不超过180度,而且好像越靠两侧伤害越小。所以埋放地雷是个学问了,大多数常见的地雷都不足以造成威胁,所以疾跑过去就可以冲到背面而避免受伤,或者并不致命。如果你有长跑天赋,一定可以疾跑冲过两个地雷出现在狙击手面前,在他反应过来之前挥刀。
Hot Potato
直译过来就是热土豆。cod中有个挑战项目就叫做Hot Potato,让你手持一个拉弦的手雷,不能丢出去,炸死自己和敌人。最近我完成了这个挑战的三个阶段。这很有意思,一是不能让对手击毙你,二是掐算好手雷爆炸时间。
在我的最后一次热土豆中,我攥着一个手雷跑向三个狙击手。其中一位没看到我,正巧上楼了;其他两位看到我了,可还没等反应过来呢,热土豆就爆炸了,一换二。我很想采访一下两位的心情!这才是真正的自杀式袭击呢。
20080501
Google自定义主页推出艺术家主题
4月30日晚10点钟,我的Google Reader收到了来自Offical Google Blog的最新消息:Where art thou? 对于这个标题,我很奇怪用了一个“文言文”的“thou”,还是看看内容吧。
文章中提到了“Google自定义主页艺术家计划(iGoogle Artists project)”,作为这个计划的一部分,Google与来自6个大洲、17个国家的大约70位艺术家合作来制作这些艺术主题。这些主题让iGoogle用户通过国际水准的艺术作品来彰显个性,他们宣称这就是艺术与科技的结合。
另外,作为这个计划开幕式的一部分,周四到周六的晚间,Google还会在纽约举办一个室外艺术展(地图),事后还会在YouTube上放出活动视频。
你现在可以在Google自定义主页上找到获取艺术家主题的链接,或者到这里简单看看。
我暂时选择的艺术主题是:
注:本文已被CnBeta采用为新闻。
Technorati 标签: Google,Google reader,Google blog,iGoogle,iGoogle Artists project,艺术家主题,Google自定义主页
20080412
香山归来
香山有什么新鲜的?对,所以我不是要说香山!登顶香炉峰之后就这么下山回家了么?不可以这么无聊!我要说的这趟旅途正是从香炉峰才开始的。
从香炉峰向西,绵延的山脉从此奔腾而去。既然才踏入了她的边界一点点,我猜她不会介意我多探索一些。我的计划是南行,从八大处(正南方向)或者黑石头(西南方向)出山。要知道,在我后来看到地图之前,我可并不完全确定我的目的地的方向。但是根据我心中的地图——我在之前的十多年中不断更新这幅地图——告诉我应该选择西南作为大方向。我先用表确定了方向,然后就从香炉峰的观景台向西南方望去,就像个观察战场的将领,我发现有三个选择。尽管现在目力所及的防火道都铺上了水泥,但这却反而让我困惑,不得不仔细考虑。右路一直向西,不仅要翻越山梁,而且道路末端隐没于山间不知所踪,让我放弃它的最大原因是我认为不应该那么向西。左路乍看是依山势急速下降,可是照它的发展趋势,恐怕难免要翻越对面那道山梁,不仅会浪费体力而且前途未卜(后来看地图发现,这条路缺是去八大处最近的路)。唯独中路让我看到希望,虽然它只是一条普通山道,可这条路定位在向西南方向延伸的一个均匀下降的山梁上。我不仅看清了它的走势,而且还看到它会把我带到一个村子。在那里,我看到了停泊的车辆。
香炉峰南侧围墙上开了一道小门,踏出这道门,就是防火道。沿着防火道一直向南,在第一个叉路口我看到“车辆行人禁止入内”的牌子。没关系,我本来也不需要防火道,就从这里踏上山道。刚走两步就看到第二个牌子上的小广告:“买尸13*********”。这让我想起若干年前发生在这一带的两少女遇害案,她们的某些器官被挖走了。平复心情的同时我告诫自己,虽然这条路看起来并不坎坷,而且我也一定不会迷路,但是我仍然需要小心谨慎。我知道那怕只是把脚崴了,也不会有人扶我下山的。
同上山的时候不同,我现在走在山梁之上,而且这里树木稀少。在这种地方,不仅要做好被两翼山上的狙击手(如果有的话)轻松锁定的心理准备,最需要注意的是强劲的山风。我把登山时脱下的两件上衣都重新穿上了,可是我的鼻子仍然落泪了。
走在山梁上也有好处,我总能发现山坡上的景色。距离山道不远有一座孤零零的小房子,房后有些平整的田地,已经长出嫩绿的苗儿。天哪,这不就是我向往的“幽谷式”居住地么!一只孤零零的乌鸦从我正前方飞过,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她漂亮的黑色后背提示我:我在比她更高的海拔!当然她飞的比我走得快,不一会儿她的叫声已经从我侧面转移到前面了。
一直以来,我不仅自负于我的方向感和寻路术,我还承认我一直运气不错。这不,眼前竟然出现了一座水库!后来我向村民询问得知,这里叫做陈家沟。村民们在山沟里修了一座小型水坝,把水存住以为己用。这地形让我想起来洛克莫丹,当然洛克莫丹是矮人的家园,所以这个水坝的建筑工艺和规模都肯定比洛克湖水坝差远了。
在湖边是一些仿木屋的小房子,看来是个度假村的规划。我穿过这些小屋就看到了湖岸,眼前一亮!几位摄影师正对着一位模特拍照,他们还讨论如何摆pose。是一位外籍模特,摄影师只会偶尔说几个简单的单词,好在艺术这玩意儿跨越语言的障碍。又从远处走来两位模特,据说因为她们怕冷,有些照片没有拍成。那是,艺术是要付出代价的。走过水坝,又走上了水泥路。我不晓得这是否也是防火道,但我知道这条路肯定可以带我出山,路边停着的就是来自文明都市的摄影师们的汽车。
在路上,我得知顺路下去是黑石头村,而在某个叉路口上去可以到达八大处。我想既然下山的路都走了这么远了,还是就不要再花费更多体力寻找八大处了吧,于是就继续下山了。这段下山的道路从板凳沟开始就变得极其无聊,几乎没有弯道,又没什么景色,除了一些喷上新绿的杨树倒是耐看。可惜我认为在这样稀稀拉拉的杨树上是不可能找到传说中的“最后归宿旅店”的。
正当我无聊透顶正在考虑要不要干脆顺着路滚下山去的时候,道路终于出现了一个拐点,我发现我进村了。这应该就是黑石头村了,村里已经升起了炊烟。路边小块儿田地中的农妇刚刚拔出来几棵葱准备回家做晚饭,而她的小狗儿老老实实地卧在篮子中。走到这里,我终于感觉到有些累了。正当我盘算大概还多久才能发现大路的时候,我竟然发现了一个公共汽车站!是621的总站,我只是瞄了一眼车头上终点站,就知道坐它肯定没错。正好一位司机准备出发,我成了第一位乘客。
村里的小路对于公共汽车来说有些颠簸,我很惊讶这路车会开进来这么深。不过这很快会发生变化,村里正在建设,修新马路,修新楼房。我脑中迸出一个想法:要不要在这儿买房……不过对于目前还有自己卧室的我来说,这个想法很快就被坐车回家的愉悦所取代了。我发现只需要换成一次,972就可以把我直接送到楼下。相当体贴的路线,它怎么知道我今天不想再多走一点儿路了?
所以说,这归途真是太精彩了!我想也许我可以找一位坎德人交流一下,至少我制作了一幅地图。
Technorati 标签: Google Earth,香山,香炉峰,黑石头,陈家沟,板凳沟,石景山,防火道,地图
从香炉峰向西,绵延的山脉从此奔腾而去。既然才踏入了她的边界一点点,我猜她不会介意我多探索一些。我的计划是南行,从八大处(正南方向)或者黑石头(西南方向)出山。要知道,在我后来看到地图之前,我可并不完全确定我的目的地的方向。但是根据我心中的地图——我在之前的十多年中不断更新这幅地图——告诉我应该选择西南作为大方向。我先用表确定了方向,然后就从香炉峰的观景台向西南方望去,就像个观察战场的将领,我发现有三个选择。尽管现在目力所及的防火道都铺上了水泥,但这却反而让我困惑,不得不仔细考虑。右路一直向西,不仅要翻越山梁,而且道路末端隐没于山间不知所踪,让我放弃它的最大原因是我认为不应该那么向西。左路乍看是依山势急速下降,可是照它的发展趋势,恐怕难免要翻越对面那道山梁,不仅会浪费体力而且前途未卜(后来看地图发现,这条路缺是去八大处最近的路)。唯独中路让我看到希望,虽然它只是一条普通山道,可这条路定位在向西南方向延伸的一个均匀下降的山梁上。我不仅看清了它的走势,而且还看到它会把我带到一个村子。在那里,我看到了停泊的车辆。
香炉峰南侧围墙上开了一道小门,踏出这道门,就是防火道。沿着防火道一直向南,在第一个叉路口我看到“车辆行人禁止入内”的牌子。没关系,我本来也不需要防火道,就从这里踏上山道。刚走两步就看到第二个牌子上的小广告:“买尸13*********”。这让我想起若干年前发生在这一带的两少女遇害案,她们的某些器官被挖走了。平复心情的同时我告诫自己,虽然这条路看起来并不坎坷,而且我也一定不会迷路,但是我仍然需要小心谨慎。我知道那怕只是把脚崴了,也不会有人扶我下山的。
同上山的时候不同,我现在走在山梁之上,而且这里树木稀少。在这种地方,不仅要做好被两翼山上的狙击手(如果有的话)轻松锁定的心理准备,最需要注意的是强劲的山风。我把登山时脱下的两件上衣都重新穿上了,可是我的鼻子仍然落泪了。
走在山梁上也有好处,我总能发现山坡上的景色。距离山道不远有一座孤零零的小房子,房后有些平整的田地,已经长出嫩绿的苗儿。天哪,这不就是我向往的“幽谷式”居住地么!一只孤零零的乌鸦从我正前方飞过,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她漂亮的黑色后背提示我:我在比她更高的海拔!当然她飞的比我走得快,不一会儿她的叫声已经从我侧面转移到前面了。
一直以来,我不仅自负于我的方向感和寻路术,我还承认我一直运气不错。这不,眼前竟然出现了一座水库!后来我向村民询问得知,这里叫做陈家沟。村民们在山沟里修了一座小型水坝,把水存住以为己用。这地形让我想起来洛克莫丹,当然洛克莫丹是矮人的家园,所以这个水坝的建筑工艺和规模都肯定比洛克湖水坝差远了。
在湖边是一些仿木屋的小房子,看来是个度假村的规划。我穿过这些小屋就看到了湖岸,眼前一亮!几位摄影师正对着一位模特拍照,他们还讨论如何摆pose。是一位外籍模特,摄影师只会偶尔说几个简单的单词,好在艺术这玩意儿跨越语言的障碍。又从远处走来两位模特,据说因为她们怕冷,有些照片没有拍成。那是,艺术是要付出代价的。走过水坝,又走上了水泥路。我不晓得这是否也是防火道,但我知道这条路肯定可以带我出山,路边停着的就是来自文明都市的摄影师们的汽车。
在路上,我得知顺路下去是黑石头村,而在某个叉路口上去可以到达八大处。我想既然下山的路都走了这么远了,还是就不要再花费更多体力寻找八大处了吧,于是就继续下山了。这段下山的道路从板凳沟开始就变得极其无聊,几乎没有弯道,又没什么景色,除了一些喷上新绿的杨树倒是耐看。可惜我认为在这样稀稀拉拉的杨树上是不可能找到传说中的“最后归宿旅店”的。
正当我无聊透顶正在考虑要不要干脆顺着路滚下山去的时候,道路终于出现了一个拐点,我发现我进村了。这应该就是黑石头村了,村里已经升起了炊烟。路边小块儿田地中的农妇刚刚拔出来几棵葱准备回家做晚饭,而她的小狗儿老老实实地卧在篮子中。走到这里,我终于感觉到有些累了。正当我盘算大概还多久才能发现大路的时候,我竟然发现了一个公共汽车站!是621的总站,我只是瞄了一眼车头上终点站,就知道坐它肯定没错。正好一位司机准备出发,我成了第一位乘客。
村里的小路对于公共汽车来说有些颠簸,我很惊讶这路车会开进来这么深。不过这很快会发生变化,村里正在建设,修新马路,修新楼房。我脑中迸出一个想法:要不要在这儿买房……不过对于目前还有自己卧室的我来说,这个想法很快就被坐车回家的愉悦所取代了。我发现只需要换成一次,972就可以把我直接送到楼下。相当体贴的路线,它怎么知道我今天不想再多走一点儿路了?
所以说,这归途真是太精彩了!我想也许我可以找一位坎德人交流一下,至少我制作了一幅地图。
Technorati 标签: Google Earth,香山,香炉峰,黑石头,陈家沟,板凳沟,石景山,防火道,地图
20080324
初用Google Docs的感受
虽然早就知道Google Docs的存在,但是一直也没有去尝试。几天前同学聚会之后,整理新的通讯录的任务交给了我。其实大家期待的也就是个.xls表格,不过我想这是个体验的机会,于是直接奔向Docs,确切的说是Spreadsheet。
打开速度很快。对于配置不好的机器,恐怕比打开Excel要快的多。界面很干净,刚开始看起来就像一个“打开”对话框或者“资源管理器”。由于我要做表格,于是我新建了一个Spreadsheet。我选用的界面语言是English(US),这是可选的,包括简体中文。
就像使用Excel一样,Spreadsheet也提供了基本的表格操作功能。我对Excel很熟悉,所以现在使用Spreadsheet也没问题。刚打开的时候,它提示我为文档命名,并且打开了自动保存功能。感觉就像在Gmail写信的时候它能自动保存到草稿,至于Docs每次自动保存的间隔是多少,我并没有感觉出来。后来我就开始输入通讯录的内容,完全没有担心是否能导出为.xls。是的,它当然可以。在左上角的File菜单中,有Export子菜单,其中有六种导出方式。
除了导出为.xls放到校友录上之外,我发现了还有其他方式来和我的同学共享这个通讯录——我看到右上角有个蓝灰色的Share标签(刚才我一直在Edit标签下工作呢)。基本上包括三种共享方式:collaborators(合作者)、viewers(读者)或者邀请某人直接参与表格的填写,当然了,都要给他们发送电子邮件。我先邀请了两位同学成为我的合作者,他们应该也有和我近似的编辑权限。然后给其他同学发信,告诉他们我这里建立了好了通讯录,大家可以来看了。对于信息不全的同学,我要请他们来亲自填写了。给他们发信的时候,Docs会帮你制作一个表单,通过回答表单的问题,答案就被收集到文件中,填写到对应的列。至少经我测试是这样的,非常方便,这也正是我所期待的。
后来我和我的一位合作者同时编辑这个通讯录,与此同时,我们可以通过Discuss标签即时交流,交换彼此的想法等等。我们甚至能同时看到彼此圈选了哪个表格,这让我想起了War3中的共享单位。可以说在Docs上工作让我很享受。
Technorati 标签: Google Docs,Spreadsheet,Excel,表格,共享,通讯录,在线办公
打开速度很快。对于配置不好的机器,恐怕比打开Excel要快的多。界面很干净,刚开始看起来就像一个“打开”对话框或者“资源管理器”。由于我要做表格,于是我新建了一个Spreadsheet。我选用的界面语言是English(US),这是可选的,包括简体中文。
就像使用Excel一样,Spreadsheet也提供了基本的表格操作功能。我对Excel很熟悉,所以现在使用Spreadsheet也没问题。刚打开的时候,它提示我为文档命名,并且打开了自动保存功能。感觉就像在Gmail写信的时候它能自动保存到草稿,至于Docs每次自动保存的间隔是多少,我并没有感觉出来。后来我就开始输入通讯录的内容,完全没有担心是否能导出为.xls。是的,它当然可以。在左上角的File菜单中,有Export子菜单,其中有六种导出方式。
除了导出为.xls放到校友录上之外,我发现了还有其他方式来和我的同学共享这个通讯录——我看到右上角有个蓝灰色的Share标签(刚才我一直在Edit标签下工作呢)。基本上包括三种共享方式:collaborators(合作者)、viewers(读者)或者邀请某人直接参与表格的填写,当然了,都要给他们发送电子邮件。我先邀请了两位同学成为我的合作者,他们应该也有和我近似的编辑权限。然后给其他同学发信,告诉他们我这里建立了好了通讯录,大家可以来看了。对于信息不全的同学,我要请他们来亲自填写了。给他们发信的时候,Docs会帮你制作一个表单,通过回答表单的问题,答案就被收集到文件中,填写到对应的列。至少经我测试是这样的,非常方便,这也正是我所期待的。
后来我和我的一位合作者同时编辑这个通讯录,与此同时,我们可以通过Discuss标签即时交流,交换彼此的想法等等。我们甚至能同时看到彼此圈选了哪个表格,这让我想起了War3中的共享单位。可以说在Docs上工作让我很享受。
Technorati 标签: Google Docs,Spreadsheet,Excel,表格,共享,通讯录,在线办公
20080318
Arunachal Pradesh —— 藏南
尼赫鲁说(大意):“当你有机会提出异议和要求而未提出时,就意味着你已经放弃了要求”。
Arunachal Pradesh,即阿鲁纳恰尔邦。即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但是你也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印度的行政地名。中国叫此地为藏南,获得控制之后名字才能起效吧……
最近的流血事件让我想起了这块地方,于是我查了一下,就不全部转述了,后面会给出一些链接,摘录一些如下。当我打开Google Earth观察这里的时候,看到GE很“严谨地”用红色边界标出了这个地区。
面积:8574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25.23%)
气候:气候变化广泛:从热带气候到寒带气候。低海拔地区炎热而潮湿,高海拔地区非常寒冷。平均降水330厘米。
人口:1091117人(2001人口普查)。
农作物/经济作物:水稻、玉米、粟米、小麦,含油种子(如花生仁、棉籽等)。
主要矿藏:白云石、石墨、煤、石英岩、原油、天然气、土黄、大理石。
解放军作家金辉对那片土地这样换算:
——相当于一个江苏省、一个浙江省;相当于三个台湾、六个北京;
——相当于六个科威特;
——相当于十个英阿争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
——相当于二十个日俄吵得不可开交的北方四岛;
——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一国被另一国强行侵占的最大一片土地;
——是中国版图的一百零一分之一。
在东经92度至97度之间的约9万多平方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可是一块风水宝地,不要以为这里属喜马拉雅山脉就尽是些冰雪满野的荒漠。在夏季,由于迎着从印度洋上吹送来带着大量水分和热量的西南季风,这里温暖而多雨,年平均降水在9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可种植许多亚热带作物,肥沃得有西藏的“江南”之称,想不到吧?
在1962年10月的中印战争中,中国在失地尽复的情况下,将军队悉数撤回至实际控制线后20公里,不啻于在事实上承认麦线存在或有效。而印度人又回到了那里,耕作建设,繁衍生息,已成了六、七百万新一代印度人除此地之外已无别的地方是他的“家”的一块土地,再收回,一时的失策,竟做成了连麦克马洪也无法做到的事!
参考:
[3] South Tibet.Wikipedia
[8] 中国藏南网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