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历史.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历史. Show all posts

20090424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简述

我是从南斯拉夫解体开始了解巴尔干的,后来又回溯到巴尔干战争,叹服“欧洲火药桶”这绰号起的太好了。我觉得火药就是各种民族主义,而煽风点火的就是那些权力和势力的运作。为啥火药味这么浓?要我说就是幼稚。说到这里,我对自己生在华夏大地上而感到幸运和骄傲。

可算串了一遍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相关内容,可参考的资料很有限,潦草整理如下。

背景

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塞尔维亚、黑山、希腊和保加利亚结成巴尔干同盟,成功地从奥斯曼帝国中独立。1913年3月30日的伦敦和会结束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确认了当时巴尔干地区的政治格局。

然而其后在分割马其顿的问题上,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产生矛盾,首先是各自军队抢占马其顿领土,进而小规模的冲突在三方控制线上不断发生。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签订协议,划分了双方对马其顿的控制区域,建立了针对保加利亚和奥匈帝国的共同防御协定。

另外一方面,保加利亚在割让锡利斯特拉堡给罗马尼亚的问题上迟迟不履行承诺。尽管国际仲裁阻止了罗马尼亚的武力夺取,但日后罗马尼亚对保加利亚的宣战已无法避免。

经过和结果

1913年6月16日,保加利亚先发制人向塞尔维亚和希腊宣战,之后黑山、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也加入战争对抗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在多面受敌的局面下于1913年7月18日投降。

战后,在俄罗斯、奥匈帝国、德国等大国影响下,各参战国签订了《布加勒斯特条约》和《伊斯坦布尔条约》,重新分割了马其顿的领土,暂时确定了充满矛盾的巴尔干格局。
Balkan boundaries after 2nd Balkan war

相比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之前,保加利亚增长了29%的领土面积和445000的人口,而塞尔维亚和希腊的收益则双倍于保加利亚。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俄罗斯帝国的盟友塞尔维亚获益巨大,成为巴尔干一支重要的地区力量,这威胁着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

影响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使欧洲各国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重大隐患。

20080811

勇敢的心:罗伯特·布鲁斯

  今天我看了看一直很感兴趣的“勇敢的心”的相关资料,主要以人物为专题。最重大的发现是:“勇敢的心”不是指威廉·华莱士(William Wallace),而是指罗伯特·布鲁斯(Robert Bruce)。

  罗伯特·布鲁斯就是电影《勇敢的心》中那个张得天庭饱满地颌方圆的苏格兰贵族。电影中他的立场飘忽不定,一会儿闹独立一会儿又效忠英格兰,不过最终被威廉·华莱士感化而坚定的带领苏格兰进行独立战争。历史上,在苏格兰独立运动的期间,作为苏格兰贵族的罗伯特·布鲁斯也借机反叛英格兰的统治。但是刚开始他运气不好,起义军被镇压,女儿也成为英格兰的人质。同时他还得操心几个苏格兰贵族内部之间的政治斗争,所以难以专心于独立斗争。这就难比“无产阶级”出身的华莱士了。

  不幸的是,威廉·华莱士生前一直战斗的敌人是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这是一位很有本事的国王,所以华莱士始终没有能实现苏格兰独立,最终自己被部下出卖而被捕,被处决于1305年8月23日。那一天,华莱士先被剥光衣服游街,拖在一只马的蹄子后面。他被吊在绞刑架上,还剩一口气的时候又被放下来,可谓求死不能。然后又经阉割、剔骨、开膛的折磨之后才被斩首。尸体分作4部分送到英格兰各个郡县,头被挑起来架在伦敦桥上。

  “长腿爱德华”的残忍大概继承于父王亨利三世,应该也与他在战争中的成长有关。不过爱德华一世可以说是一位既有能力又有政绩的国王,他大大提高了英格兰在欧洲的国际地位。华莱士死后的两年,他也驾崩了。在1774年曾经打开了爱德华一世的棺椁,他的尸体保存完好,身高188cm。

  爱德华一世死后,无能的二世即位。罗伯特·布鲁斯重新开始活跃于苏格兰的独立斗争,可以说他选择了正确的时间。经过数年的战斗,最终不仅获得教会的认可,还迫使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已经传到三世了)在1328年签订协议,承认苏格兰王国的独立主权。罗伯特·布鲁斯被苏格兰人尊敬地称为民族英雄。

  传说,座稳苏格兰王位后的罗伯特·布鲁斯深感自己的血腥历史难以洗刷,于是希望自己死后的心脏能代表他参与十字军的朝圣之征。部下詹姆斯·道格拉斯负责执行这个神圣的任务。但在路上的一次战斗中遭到埋伏,道格拉斯绝望地从盒子中取出心脏扔向前方,放声呼喊:“向前冲吧,勇敢的心啊,就像以往汝曾经做的那样,道格拉斯将追随汝或者奋勇战死”(Forward, brave heart, as ever thou were wont to do, and Douglas will follow thee or die.),最终战死沙场。“勇敢的心”典故即由此而来。

  最后说说其他人吧。还记得电影中的爱德华二世么,很懦弱的样子,身边跟着一个年轻英俊的“参谋”,这参谋被爱德华一世从窗口推下去摔死了。而电影中二世的妻子,就是苏菲玛索扮演的法国公主伊莎贝拉,还怀了威廉·华莱士的孩子。

  可以说这些内容都是电影对历史的巧妙演绎,呵呵。爱德华二世确实懦弱,宠信佞臣,受到贵族摆布,据说还和宠臣有断袖的关系。按照传统的说法,爱德华二世被人从肛门插入烧红的烤肉铁叉,死得极其悲惨。有名无实的王后伊莎贝拉公主趁回法国的机会,勾搭上了一位因反对二世而遭放逐的年轻贵族。两人率领流亡贵族众反攻英格兰,取得胜利后处死了二世的宠臣。到1327年二世也被国会废黜,遭放逐后就被菊爆了。

  历史原来很黄很暴力啊,怪不得会有童话诞生呢,否则拿什么哄小孩入睡。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虽然演绎了史实,但他仍然精彩地呈现了苏格兰独立斗争中的一位英雄人物。对于我,也正因为这部电影,而对这段历史长生了更强烈的好奇心。所以,现在我既获得了电影的美好演绎,也获得了历史的原味记载。

20080318

Arunachal Pradesh —— 藏南

  尼赫鲁说(大意):“当你有机会提出异议和要求而未提出时,就意味着你已经放弃了要求”。

  Arunachal Pradesh,即阿鲁纳恰尔邦。即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但是你也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印度的行政地名。中国叫此地为藏南,获得控制之后名字才能起效吧……

  最近的流血事件让我想起了这块地方,于是我查了一下,就不全部转述了,后面会给出一些链接,摘录一些如下。当我打开Google Earth观察这里的时候,看到GE很“严谨地”用红色边界标出了这个地区。

  面积:8574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25.23%)
  气候:气候变化广泛:从热带气候到寒带气候。低海拔地区炎热而潮湿,高海拔地区非常寒冷。平均降水330厘米。
  人口:1091117人(2001人口普查)。
  农作物/经济作物:水稻、玉米、粟米、小麦,含油种子(如花生仁、棉籽等)。
  主要矿藏:白云石、石墨、煤、石英岩、原油、天然气、土黄、大理石。

  解放军作家金辉对那片土地这样换算:
  ——相当于一个江苏省、一个浙江省;相当于三个台湾、六个北京;
  ——相当于一个匈牙利、两个丹麦、三个比利时;
  ——相当于六个科威特;
  ——相当于十个英阿争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
  ——相当于二十个日俄吵得不可开交的北方四岛;
  ——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一国被另一国强行侵占的最大一片土地;
  ——是中国版图的一百零一分之一。

  在东经92度至97度之间的约9万多平方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可是一块风水宝地,不要以为这里属喜马拉雅山脉就尽是些冰雪满野的荒漠。在夏季,由于迎着从印度洋上吹送来带着大量水分和热量的西南季风,这里温暖而多雨,年平均降水在9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可种植许多亚热带作物,肥沃得有西藏的“江南”之称,想不到吧?

  在1962年10月的中印战争中,中国在失地尽复的情况下,将军队悉数撤回至实际控制线后20公里,不啻于在事实上承认麦线存在或有效。而印度人又回到了那里,耕作建设,繁衍生息,已成了六、七百万新一代印度人除此地之外已无别的地方是他的“家”的一块土地,再收回,一时的失策,竟做成了连麦克马洪也无法做到的事!

参考:

20061124

关于感恩节

  我之前就看到过感恩节的故事,当时发现这是美国人的节日,而且其后的美国历史让这个节日蒙羞,所以就没怎么在乎。不想昨天联系人列表中出现N个人在个人信息中提到了感恩节和火鸡。过去一问却几乎都说不清楚感恩节是怎么回事,只能说出来这是西方的节日,也没有人吃火鸡或者其他感恩节食物,好在大家比较看重的是其中感恩的精神。那我就帮大家了解一下这个节日,以下文字大多是我收集整理,原创文字较少。 


感恩节的起源
  1620年9月,“五月花号(MayFlower)”轮船载着102名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及其家属离开英国驶向北美大陆。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在马萨诸塞的普利茅斯上岸,并从此定居下来。由于天气寒冷没有食物,加上过度劳累和传染病肆虐,第一个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第二年春天,当地万帕诺亚格族印第安部落的酋长马萨索德带领着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清教徒送来了谷物和种子,并教他们狩猎、捕鱼、种植玉米和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
  1961秋天,普利茅斯总督W.布雷德福发表感恩宣言,邀请印第安人与他们共庆丰收,感谢上帝的恩惠和印第安人的帮助。并在当年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四同当地印第安人一道庆祝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感恩节。这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欢聚一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交、赛跑、唱歌、跳舞等活动。第一个感恩节非常成功。其中许多庆祝方式流传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初时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1789年华盛顿总统就职声明中宣布,11月26日星期四为感恩节,以鼓励美国人发扬祖先感恩精神,成为美国正式节日。后来在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宣布每年1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为感恩节假期。之后感恩节的日期也经过几次变动,1941年,美国国会经罗斯福总统批准通过一项法案,宣布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作为感恩节。

其他国家的感恩节
  在加拿大,也为感谢上天赐与的好收成庆祝感恩节。是在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一,与美国的哥伦布日相同。
  韩国人也庆祝感恩节,但这一传统与北美的感恩节无关。他们将感恩节定于中秋节的同一日。

节日传统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常,人们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到处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休息。孩子们还模仿当年印第安人的模样穿上离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散居在他乡外地的家人也会回家过节,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鸡。
  从18世纪起,美国就开始出现一种给贫穷人家送一篮子食物的风俗。当时有一群年轻妇女想在一年中选一天专门做善事,认为选定感恩节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感恩节一到,她们就装上满满一篮食物亲自送到穷人家。这件事远近传闻,不久就有许多人学着她们的样子做起来。

节日美食
  美国人一年中最重视的一餐,就是感恩节的晚宴。火鸡是北美人感恩节的传统主菜,就像是中国人中秋节的月饼。通常是把火鸡肚子里塞上各种调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后整只烤出,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给大家。此外,感恩节的传统食品还有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饼、蔓越橘果酱(Cranberry Sauce)等。

节日游戏
  感恩节宴会后,人们有时会做些传统游戏。
  蔓越桔竞赛,是把一个装有蔓越桔的大碗放在地上,4-10名竞赛者围坐在周围,每人发给针线一份。比赛一开始,他们先穿针线,然后把蔓越桔一个个串起来,3分钟一到;谁串得最长,谁就得奖。至于穿得最慢的人,大家还开玩笑地发给他一个最差奖。
  玉米游戏,据说这是为了纪念当年在粮食匮乏的情况下发给每个移民五个玉米而流传下来的。游戏时,先把五个玉米藏在屋里,由大家分头去找,找到玉米的五个人参加比赛,其他人在一旁观看。比赛开始,五个人迅速把玉米粒剥在一个碗里,谁先剥完谁得奖。然后由没有参加比赛的人围在碗旁边猜里面有多少玉米粒,猜得数量最接近的奖给爆米花。
  比如南瓜赛跑是比赛者用一把小勺推着南瓜跑,规则是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终点者获胜。比赛用的勺子越小,游戏就越有意思。

关于火鸡
  火鸡是栖息于北美洲的野禽,后经人们大批饲养,成为美味家禽,每只可重达四五十磅。
  1947年,美国火鸡协会以一只活火鸡和两只装饰用的假火鸡,赠送给美国总统,以庆祝感恩节。因而此项火鸡特赦仪式就成了每年白宫庆祝感恩节的一项传统,美国总统会亲自释放这只幸运的火鸡到火鸡退休农场,安享天年。
  2000年,美国人在感恩节大约吃了四千五百万只火鸡,圣诞节吃了二千二百万只火鸡,复活节吃了一千九百万只火鸡,一年共吃了七千六百万只火鸡。

关于普利茅斯
  叫普利茅斯(Plymouth)的城市不止一个,仅美国至少就有两个,一个就是和感恩节有关的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另一个在Iowa(美国中西部的一州,翻译成什么的都有,什么爱荷华、爱阿华、衣阿华、艾奥瓦……)。当然大多数人熟知的普利茅斯在英国,而且有资料说1620年清教徒从此出发前往新大陆。因此移民者把美洲的登陆点也起名叫做普利茅斯,抑或是在某个环节以讹传讹了?
  位于马萨诸塞的普利茅斯农庄是全美最保持传统的博物馆之一。在每年的感恩节前后,这里接待的游客最多,可能是美国人都希望在这里重温感恩节的历史。

开辟移民地的艰苦情况
  1607年,英国政府派遣一些农民到新大陆建立一个前哨站点詹姆斯敦(Jamestown),位于现在的维吉尼亚州(Virginia)。詹姆斯敦在经济上并不成功。由于严重的饥荒,105名先驱者中,67人在到达一年内死亡,甚至发生了吃人事件。1609年800名新定居者到达,但是一年之内定居者的数目减少到60。1607年至1623年之间抵达詹姆斯敦的6000名定居者中有4800人死于疾病、饥荒和与印第安人之间的战争。
  看来对于先驱者,普利茅斯和詹姆斯顿的境况基本相当。

五月花号公约
  有人称这些希望从英国教会分离而前往新世界的清教徒是极端分裂主义者。在上岸之前,44名男性成人成员(女性当时没有政治地位)中的41人于1620年11月21日签订了五月花号公约。
  由于这批清教徒的目的地在当时并不属于英国殖民地的法制范围(维吉尼亚州)中,领导人为了防止成员进入无政府状态,在清教牧师威廉·布雷福德(William Bradford)的发起下,签署了公约。五月花号公约实际上是一个政治声明,签署者同意创建并服从一个政府。
  五月花号公约具有历史和政治两面影响。它为美国历史上类似的合约创建了一个先例,即该政府是基于被管理者的同意而成立的,而且将依法而治。

关于印第安人
  感恩节的背后其实不完全是感恩,也有杀戮,是当时美洲移民侵略美洲土著民族的血腥历史。移民者感谢的是上帝,不是土著印第安人。反而,这些不信仰“上帝”的印第安人在更多的时候变成了战争的牺牲品。
  可以说,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的冲突,是一种原始而血腥的争斗。一方面是开辟殖民地,另一方面是保卫自己的领土。这种冲突其一没有法律或者政府的约束,至少在美国建国前。无论是殖民宗主国政府还是殖民地当地政府恐怕都没法控制或者解决这种冲突,而是出于一种殖民者的“本能”肆无忌惮的使用暴力。部落形态的印第安人更不可能控制。没有控制,任何暴行都有可能出现。其二,与印第安人的战争没有道德约束。信仰上帝的白人是文明的,而不信仰上帝的印第安人是野蛮的,野蛮人不是人,因此从肉体上予以消灭就等同于宰杀野兽,就不需要为此背上任何道德负担。保卫领土是人类文明中无比正义的一件事情,对敌人杀戮是理所应当。抱着这些观念,暴力会被认作正当的手段。除了与殖民者或者美利坚民族之间的战争,印第安人还被战争所利用。在殖民战争、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甚至是美国针对印第安人的战争中都有印第安人参与白人军事行动的纪录。
  纵观历史,印第安人已经被美利坚民族征服。从1607年在弗吉尼亚的潮汐地带与印第安人第一次发生战斗起始,一直到1890年在南达科他的伤膝地带进行最后一场大屠杀为迄,美利坚对印第安人的战争贯穿了300年之久,它业已构成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最惨绝人寰的一场大杀戮。美国原有250万印地安人,到19世纪末只剩24万人。现在看美国电影,很难看到印第安文明的影子,幸而可以看到如《最后的武士》中对暴行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