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0

影评: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首先,我要作普及性的说明——本片是根据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Brief einer Unbekannten)改编而成。

其次,我很佩服徐静蕾的勇气。

第三,影片给我的印象一般,及格分吧。

当然,这个评价可能由于我早就看过原著并被其细腻的心理刻画所感动,所以简短的电影很无奈地无法满足我麻木的情感内心。其实我准备看这个片子之前就做了心理准备,而在心理准备之前我做了心理斗争。刚听说徐静蕾改编出了这个电影,我就很好奇。虽然小说是中短篇(基本上就是一封很厚的信的所有内容),但是放在电影叙事中还是很困难的,所以打这我就很佩服徐静蕾。

我知道电影拍出来可能会很勉强,毕竟小说的情节发生在一个遥远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下,改编成中国发生的故事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实际上本片在这里做的还是可以的,大面上还是说的过去的。但是如果细抠,你会发现电影的女主角这个形象很不饱满,如果没看过原著的观众可能都无法理解其中的情感跳跃。比如说,男主角的魅力是通过女主角的思念来表达的,电影如果也这样处理就会很麻烦;而矛盾的是,如果没有这些丰富的思念,观众恐怕就感受不到她的爱的成长。

另一方面,如果刻意造就男主角的魅力,恐怕会把内涵“低俗化”,很抱歉我说地这么直接。请姜文来演是不错的,我还真想不出来还有哪个大陆演员能演好这个风流才子。但是电影把这个角色设计得帅过火了,而没有保持住原著的那种倾斜的感觉,在原著中,读者只能跟着女主角的回忆去想象这个极具吸引力的男人是什么样子,随着思念的迁移,爱也在升华,大家都不自觉的会对这帅哥产生好感。这可能就是小说这种文艺形式的魅力所在。

我认为,小说写的是一个女人细腻而丰满的情感成长历程,我感到了一个真实的存在,甚至仿佛这样的情感就在我身边,这就是小说感动我的地方。而电影呢,则是给你讲了这么一个事儿,一个女人和男人的事儿,感觉出瘪在哪儿了吗?其实,女主角的旁白是可以影响到这种平衡的,但是徐静蕾的旁白有气无力,还感觉不到情感,不压秤啊。

除了剧本的尴尬,还是有些可圈点的地方,比如对民俗元素的丰富借用,比如优美民乐的衬托。《琵琶语》非常好听,我特意收藏了。

20090911

读后感

都看了,看得我心碎。
但与你的受伤相比,我这只能算是裂隙。

我看到了曾经的你,热烈、柔情、勇敢、体贴……
我相信从你眼中我看到的,那藏在眸子深处的,
正是曾经的你,本质的你。
是我所寻找的天使。

我也看懂了未曾看清的现在的你,那迷离在眼角的晶莹,
揪心的痛苦,含泪的陨落。
你爱的太深,痛的太久,
又把自己放逐……

我不想让你再受到伤害!
呵护你,包容你,
用我的热情融化你内心的寒冷。

请握紧我的手,
相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