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5

李洪琪老师

教我们离散数学的老头,大概有六十多岁了,上课的时候精神头倍儿足,富有激情。恐怕这些枯燥的数学理论他都教了许多年了,但他仍然能在讲到新知识的时候表现出惊喜、渴望、期盼,带动着听者自然地集中了注意力。

老头儿的话讲得有艺术,缓慢平静的语速下,让你感到一种温柔的力量。比如:“虽然这里论述得不是那么严谨,但我们总是那么地善解人意……”、“每每遇到这种很重要的知识,我们就惦念起那些没有来上课的同学们……我们假设他们现在正在家里自学离散数学……”。

老头儿从来不说“什么”,都说“神马”。

20101112

影评:入殓师

Rating 9.
平静、温情、悟道。以无言鸣奏,借逝者代言,小而见大。

20101028

尚温的血污

西客站地下通道又见血案。

2010年10月28日,今早通过地下通道,走到接近南广场出口的地下一层时,看到有几个人向电梯后的一个角落围观,一位值班警察正在走出围观包围圈,可能是走向值班室。沿着警察远离的方向看过去,一位年轻男子坐在一个凉席上,衣着破旧,表情痛苦,像是流浪者。他身边的地上有几块稀疏的血迹;一个浸透血污的长布条甩在地上,反射着暗红色的亮光,把视线导向了受伤男子的腹部;他的双手都按在那里,看不清具体情况。

我推测流血量在刚开始挺多的,因为布条很轻易地就被浸透了。而我到的时候,他在通过按压的姿势控制出血。我比较担心血液会大量流进腹腔,这种情况的危险很大。不管他伤势如何,我想不出来谁有理由向这样一个人行凶。

我从警察的脸上看不到紧迫、焦虑,没有看到他使用通讯工具。他的步伐如常,和一般人的速度差不多。有两位车站的保安保持着两三米的距离看着伤者,和围观者的神态是一样的。围观者很少,不到十个,我也没有围观。像这样一个受伤者,仿佛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如果他是一位本地居民,马上这事儿就能上7日之类的本地节目;如果他是一位女大学生,网络马上就会把此事放大;如果他是一位警察,可能他身边还有几个倒在血泊中的警察;如果他是一位特权者,这次事件就叫做“西站门”,特权者会到西站地下通道这件事儿本身就很惊奇了……社会底层就是底层,喷血都不被关注。

公平的社会不是这样。公平的社会中,他能够在远离首都的老家也过得安心,不必和全村的年轻男性跑出来打工,把孺留给老弱妇们形成的奇怪的成长环境。公平的社会中,如果他选择到一个新的城市发展,有确实的生活保障和丰富的就业机会,不至于最终落魄到在霜降时节以一领凉席席地而坐。公平的社会中,他在受伤后会得到及时的救治,不会坐在角落里无人理睬。

另外今天在通道中部还看到这么个二人组,一男一女,都是流浪汉。他们刚在公共卫生间洗了几件衣服,晾在了护栏上,还在滴水。女的岁数并不大,头发已经花白了,挺着一个超大的大肚子,我怀疑是不是长了肿瘤了。

西客站的地下通道像一个混乱的魔窟,充满了恶臭,隐藏着罪犯,容纳流浪者,总之就是邪恶和苦难。

参考资料:
[1].几个嫌疑分子
[2].冰冷的血腥

20100908

拒绝肥肉的训练

看到同事一边说着要减肥一边把肥肉干干净净地吃进肚里,我感到很神奇,怎么就有这么大的动力吃下这些肥肉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又问了一个问题给自己:你为什么不吃肥肉?想来想去,我回忆起了这么一个小时候的经历。

小时候吃到的猪肉,不像现在这么细皮嫩肉,做的好的舌头一碾就化了,那时候的肉都很老,口感比较硬。现在的肉,作料也都进去了,一吃一口香,小时候的肉也做不到这么香,干巴巴的嚼起来乏味。其中,以皮的部分最难吃,大厚皮又硬又没味儿,有的时候相连的脂肪部分竟然也挺硬,要么就是特腻。总之这两块总是连体出现,还难吃。

红烧肉

小时候我傻了吧唧的,也实在就知道不能浪费,肉多贵啊,一年能吃几回肉啊!嚼不动不好吃也不吐出来扔掉,咬掉了瘦肉部分留着最后吃,皮和脂肪就生往下吞。偏偏肉块都很大,皮刚好卡在我的小嗓子眼里下不去上不来,得使劲吞咽。众所周知嗓子里有东西会有作呕的感觉,肉皮的大小和硬度刚好让这种感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刚想吐吧也能忍住,也必须忍住,都吐了就更白吃了。待稳定了使劲一咽就又想吐,想吐吧就没劲儿咽了,肌肉无力了就继续卡着,停着不动的时候呕吐感还能先忍忍,歇一会儿还得往下咽,就这样循环了……不断地强化训练。

是的,现在想起这个经历来才发现这原来是一种训练,我笑称之为“我妈妈在吃肥肉问题上对我进行的巴普洛夫训练”。训练的结果就是,一看到肥肉就会微微地产生作呕的条件反射。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现在,有这种条件反射是多么幸福的事儿啊。

同事听了之后非常感慨:我妈怎么没给我进行这训练呢!!笑过才想起来,辩解称自己小时候连肉都吃不到啊,惹得大家又是苦笑。

20100906

影评:Inception

Rating 8
完美呈现了我儿时关于梦的各种幻想,还有一些我没想到的元素,太炫了。剧情和场景都用了前所未有的模式,相当有创造力。
反复着真实与虚假的切换,对脑力有强大的考验。可能有不少人都得把剧情多捋几遍才能明白吧,呵呵。

Exploring the Labyrinth of the Mind


最近莱昂纳多使劲锻炼演技,拍完《禁闭岛》(Shutter Island)又出《盗梦空间》(Inception),都是描述精神世界的片子,很考验功力。
惊喜的是,又看到了渡边谦。第一次看到他是在《最后的武士》(The Last Samurai)中,立马就被他的气质折服了。

20100722

影评:The Hurt Locker

我给8分。

标题的中文翻译好差。


电影制作的技巧方面,很不错了。

这是一个战争题材电影么?不是这么简单的。

主人公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虽然,在Beckham看来他只是一个很酷的美国大兵,在Reed看来他甚至是个英雄,这些都是旁人。每天和他出生入死的人才真的有机会了解他更多,这也就是这个电影的主要观察点。

放在生死边缘上,我们才能看得更清楚,更快——怎么才能看懂一个人?

主人公很独、盛气凌人、粗暴、狂野、满不在乎、玩命儿……有些刚开始看到的“缺点”,在我们逐渐了解他的过程中逐渐地被否了,有些你发现其实并不重要,并不影响他是个好人。他很重视生命,这是他最在乎的。不管是自己的同胞,还是当地的居民,除非是敌人。这就很伟大了。

还有一个生命是例外的,就是他自己的,这真的很怪了。这是一个谜,我们不知道他受什么刺激了,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心理缺陷。好在他在他活儿细,在垦节儿上并不鲁莽,这就是为什么几百个炸弹都没事儿,总在危险的边缘落脚稳健,这不只是幸运了。表面上的玩命儿,实际上是艺高人胆大。

他老婆这么爱他,我表示支持。

20100418

影评:A Serious Man

我一定是麻木了,一个7分的片子看完之后不仅没有任何感觉,而且完全没有看懂,不知所云。

找了找介绍,有提到“理性和道德的束缚”,难道这束缚离我远去了吗?

我打算有时间的时候把科恩兄弟的电影系统研究下。

20100413

影评:Defendor

Rating 8

社会已经沦落到需要一个患有抑郁症和幻想症的妄想自大的不考虑行为后果的缺乏常识的不能适应社会的普通工人来张扬正义的深渊了吗?

法官总结说:这听起来就像我;我不能让他回到社会。这种纠结的社会扭的矛盾为这部所谓的喜剧奠定了悲剧的基调。

20100408

影评:Shutter Island

看之前我完全不知道主演、剧情,甚至都不知道他是讲什么的,看到是一个rating 8马上就下了。看完之后我给9分,而且幸亏之前的不了解,我的观影感受太美妙了。

细节做得棒极了,比如表情,这方面填补了我长期以来对久违的Lie to me的饥渴!当然还有其他的细节,真是太精彩了。

还有时代代入感,我甚至觉得这影片好像就拍摄于背景年代的那个时期,很有old school的味道,也让我想起了希区柯克。

在影片的末尾,两个人点着了烟,那时我真的闻到了烟味,就好像从那边飘过来。我使劲地再闻了闻,没错,非常清晰地飘过来了。